听老兵追忆倥偬岁月 |
编者按
时光荏苒,又逢“八一”。在这个属于最可爱的人的日子里,本报记者深入社区采访了两位年逾八旬的老军人,他们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依然精神矍铄,身板硬朗,眉宇之间依稀可见当年的军人风采。老战士们兴致高昂,声音洪亮,讲故事,话家常,谈笑风生,追忆逝去的军营岁月,共话盛世幸福生活,祝愿广大保家卫国的人民子弟兵节日快乐!
精神矍铄的王运昌。
□记者 付家宝 文/图
见到王运昌老人,很难相信他已经88岁的高龄了。老人走路风风火火,说话声音洪亮,办事干脆利落……如今,虽然英雄垂暮,但老人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军人的风采,展现着军人的精气神儿。
新中国成立前,河南匪患猖獗,尤其在豫西、豫南,土匪与大批反动武装、特务分子同流合污,在河南境内为非作歹,袭扰地方。有资料记载,当时的情况已到了“土匪恶霸之猖獗恐无逾河南者”的严重地步。1947年6月,我军转入战略反攻。同年8月,陈赓与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挺进豫西,历时近3年的豫西大剿匪拉开了序幕。
王运昌老人出生于河南鲁山,乡亲们饱受土匪的欺压。抱着跟随共产党一同剿匪的信念,1948年11月18日,王运昌在家人的支持下,毅然参军,和其他战士们一同剿杀土匪。
“土匪很狡猾,他们藏在山上,地形易守难攻。如果我军和土匪硬拼的话,肯定伤亡惨重。我军司令部决定先摸清土匪的活动规律,先采取招降的方式,瓦解敌人阵营。”王运昌回忆说,土匪每天都会到鲁山西边的想马河担水,司令部决定派战士将印有招降政策的传单放置河边。但是,这一计划起初并没有成功,并且我军牺牲了两名战士。
“当时我想再试一次,便主动报名。第二天一大早,我背着装有传单的包袱,来到想马河旁边的树林中,等待土匪出现。但是一直等到天黑,也没见土匪出现。山上有狼和豹子,时不时发出吼叫声,说实话,我挺害怕的。终于在当天深夜,有几名土匪出现在河边,我从树林里跑出来,用尽力气将包袱扔了出去。土匪发现我后,开始朝我开枪,万幸的是,我没有中弹。”王运昌老人回忆说,十几天后,陆陆续续有不少土匪拿着招降传单来到司令部表示愿意投降。
“这次计划的成功,瓦解了土匪集团,随后,我军根据这些投降的土匪提供的信息,上山一举剿灭了土匪的残余势力。看,再狡猾的敌人都被我们一个个肃清了!”说起剿匪的故事,老人神采飞扬。
剿匪成功后,根据上级安排,王运昌跟随部队来到永城。“当时淮海战役到了关键阶段,我军兵力不足,我便跟随部队上了前线。”王运昌老人回忆说,战争很残酷,但他抱定了一个信念:战争不胜利,自己宁肯战死在战场上,也绝不回家。
“我们边吹冲锋号边进攻,最后敌人的战斗意志被我们打散了,瞬间溃败。”在追击的过程中,我突然看到一个掉队的国民党兵试图逃跑,我立刻大喊一声‘别动,缴枪不杀!’那个人回头看了我一眼,朝我的右腿上开了一枪。”王运昌老人回忆说,尽管腿部中弹,但他依旧咬牙追击敌人。
正是在成千上万个英勇战士们的奋力战斗下,淮海战役取得了胜利,推动了共产党解放全中国的进程。新中国成立后,因为腿伤的原因,王运昌回到了家乡,任鲁山县银行行长。1954年,老人来到许昌,离休前一直在许昌市粮食局工作。如今,尽管年纪大了,老人还保留着当兵时的作息习惯,经常外出锻炼身体。“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地享受现在的生活嘛!”老人告诉记者,如今“八一”快到了,他正在和七一社区读书会的老伙伴儿一同写诗赞美英勇的军人。
李梅生近照。
□记者 冯子建 文/图
西关街道办事处八一西社区居民李梅生家的相册里,珍藏着一张珍贵的老照片。每当翻开这张老照片,李梅生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火热的军营生活。
“这张珍藏了60余年的老照片,是1957年3月,我重回老部队黄继光团卫生队时,与队长张克让的合影。”7月24日上午,八旬老人李梅生打开尘封已久的相册告诉记者。
李梅生回忆说,他的祖籍是湖南醴陵,十多岁就穿上了军装。朝鲜战争爆发后,他积极响应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跟随部队辗转来到朝鲜战场,被组织分到黄继光团卫生队担任卫生员,后又担任卫生班班长,当时还未满18岁。
“黄继光团卫生队队长是张克让,参加过艰苦卓越的上甘岭战役。董景章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政工干部,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李梅生说,董景章说话和气,谦逊低调,很受大家的尊敬。炊事班长是一位姓王的中年人,并兼任饲养员,尽职尽责。“卫生队的战士们年龄相仿,无话不谈,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很多人都不在人世了。”说起昔日的战友,李梅生唏嘘不已。
李梅生记得,张队长亲自给卫生员上课,详细讲解注射、输液等方面基础知识,直到大家弄懂学会。练习扎针时,大家就往胳膊上扎,有的同志把自己的胳膊扎得鲜血直流,仍然坚持不下“火线”。由于大家勤学苦练,没过多长时间,都熟练掌握了扎针技巧。
“我担任班长后,张队长更是对我关爱有加,教导我怎样做好全团伤员的护理、治疗、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工作,他经常要求我们功夫下在平时,坚决杜绝医疗事故发生。”李梅生称。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之后,李梅生跟随部队来到河南遂平。当年7月,遂平出现特大洪灾,黄继光团的广大官兵紧急行动,冲在抗洪抢险一线。卫生队被分到了险情严重的河段,大家冒着大雨抢险,浑身上下湿透了,肩膀磨肿了,手上起了血泡,双脚在水中泡烂了,坚持了七天七夜之后,终于取得了抗洪抢险的胜利。
后来,上级政府派来了慰问团慰问抗洪官兵,在慰问演出中,李梅生见到了常香玉、马金凤等豫剧大师。“特别是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大娘,专程赶到部队看望我们,更加激励了大家向黄继光学习的决心和信心。”李梅生说。
昔日风华少年,今朝耄耋老人。“卫生队的生活充实、精彩,令人难以忘怀,受益很多。”李梅生深情地说,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作为一名拥有从军经历的老人,回忆起往事故人,历历在目,恍如昨日,仍然感觉到军人最好,军旅生活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