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都“红土地” 遍开“国防花” |
百岁抗战老兵为魏都区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的同学们讲革命故事。
武警官兵进校园,为同学们表演格斗术。
魏都区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的同学们正在进行攀岩比赛。
□记者 李梦源 通讯员 刘利峰
昔日革命老区,今日国防教育高地,魏都区拥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使魏都人民对国防建设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魏都区这片“红土地”上,“双拥潮”风起云涌,“参军热”经久不衰,“军民融合”不断深化……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魏都区国防教育的有效推动。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国防教育,积极推进全民国防教育普及发展,从青少年抓起,提升打造魏都“少年军校”,建设国防教育试点社区,探索创新征兵激励机制,使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成为魏都区的“红色名片”。
在劳动北路上,魏都区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是我区今年着力打造的“少年军校”。
不同于其他学校,该教育实践基地占地约48亩,室外活动场地面积占比近半,设置有攀岩、高空六面体、高低空拓展等大型室外活动设施。
“该基地2004年成立,经过14年的发展,学校把国防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将国防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形成了具有创新性和学校特色的国防教育体系。”该教育实践基地教务主任王晓东表示,该教育实践基地与驻许某部队合作,实行军事化管理,以魏都区中小学学生为重点,以队列训练、素质拓展、实践体验等为主要活动内容,着重加强国防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团结向上的精神,是名副其实的“少年军校”。
“打造魏都‘少年军校’,旨在引领学生了解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初步的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而提升爱乡爱国的良好情感。”区人武部政委牛听甫表示,今年以来,我区依托该教育实践基地,突出“知识性、趣味性、军事性”,着重国防教育,努力打造具有魏都特色的“少年军校”。
“社区国防教育是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居民为主体所进行的有关国防知识的教育活动,是全民国防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牛听甫表示。
深入抓好新形势下全民国防教育,社区是重要着力点。今年以来,我区着力打造国防教育示范社区,以党建为引领,贯彻军民融合理念,融入国防教育元素,在全区选择3个社区进行试点建设,积极开展打造一个国防教育宣传阵地、成立一支国防教育进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组织一场红色文艺晚会、开展一次进社区宣传活动、建造一个国防教育书屋、制作一批国防教育宣传橱窗、开展一次消防或人防知识宣讲、至少放映一场爱国主义电影的“八个一”活动。
如今,舞台搭进社区,文艺爱好者、志愿者、辖区群众登台献艺,将国防知识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国防教育走进千家万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断在基层发扬光大。
“国防教育作为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就要抓在平时,与群众文艺相结合,主动融入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形成人人树立国防观念、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关心和支持国防建设的社会氛围。”牛听甫说道。
为强化全民服兵役义务观念,激发广大适龄青年参军入伍热情,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征兵任务,多年来,我区广泛开展国防教育暨征兵宣传进校园活动,今年更是创新形式,举办征兵宣传文艺演出进校园活动,深入本地高校开展征兵宣传。
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奋进。近年来,我区大学生报名参军人数一年比一年多。去年我区大学生兵源占我区征兵总数的70%,居全省前列。这与我区国防教育开展、重视征兵工作密不可分。
“征兵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提高兵役质量,就应服务好现役大学生士兵,保障好退役大学生士兵权益。”牛听甫表示。
为免除大学生参军的后顾之忧,区人武部结合实际情况及相关政策,进一步简化大学生士兵优抚金发放程序,实现所在高校统一发放优抚金,解决了当地大学生士兵优抚金发放难题,提高了大学生士兵优抚金发放效率和透明度。
不少大学生士兵服满兵役回到高校直接面临写毕业论文或参与社会实践的难题,区人武部创新工作方式,将大学生士兵参军过程作为实践过程,确保大学生参军不耽误学业。同时区人武部还针对退役的大学生士兵,组织大学生士兵就业推介会,实现双向就业,免除大学生参军的后顾之忧。
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提升征兵质量,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如今,在魏都这片“红土地”上,国防教育已融入学校、社区,走进人民的生活,国防意识深入人心,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