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魏都区欢迎您

古往今来受禅台

作者

JRWD_20180727_ind7_01

受禅台遗址一景。 资料图片

受禅台位于许昌市南17公里处的繁城镇(今属临颖县)。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将皇位禅让给曹操的儿子曹丕。曹丕便于此筑台,接受皇位,建立魏国。此台为汉魏交替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唯一的禅让活动纪念地。2001年7月,受禅台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受禅台现高21米,长、宽各75米。虽经历了一千七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巍然耸立,可以想象当年受禅台何等壮观。

公元220年,汉献帝被迫将帝位禅让给曹丕,经过“三辞三让”,曹丕接受,下令修筑了这座雄伟壮观的三层高台,命名为受禅台。

数十日后,受禅大典在这里举行。献帝交出玺绶、诏册之后,曹丕拜谢,接受禅让,登上了天子宝座,改国号为魏,自称魏文皇帝,追谥曹操为魏武皇帝,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大赦天下,把许县改为许昌县,以示他的皇家基业像这些地名一样繁荣昌盛。

受禅大典是一个非常隆重的受礼仪式。《献帝传》记载:“魏王登坛受禅,公卿、列候、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陪位。”

自此,统治中国近二百年的东汉王朝覆灭了。

从受禅台下来,向北有一条宽三米,长一千五百米的青砖砌成的甬道。沿着这条甬道,可一直到献帝庙遗址。献帝庙坐落在受禅台的北方,原为魏文帝庙,是曹丕为了配合受禅大典而建的,庙内塑有曹丕的金身像。当年的庙宇规模宏伟,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流金溢彩。随着历史的变迁,现已不复存在了。

汉献帝庙前,立着两座碑,一座是“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另一座是“受禅表”,两块碑通称为受禅碑。碑文由东汉末年御史大夫王朗起草,礼部尚书梁鹄书写,大理东武亭侯钟繇精心镌刻。此碑无论从文章、书法,还是镌刻上,都出自名家之手,实属上乘精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记载的是汉室的四十九位文武大臣联名写信给曹丕,说汉献帝让位是天意,劝曹丕接受献帝的禅让,并赞扬曹丕德高望重,超过三皇五帝。因碑文内容主要是劝曹丕接受禅让,所以又叫“劝进表”。

“受禅表”碑记载了献帝禅位于曹丕的过程。碑上说:汉室的气数已尽,魏国理当取代。并称赞曹丕的德行像日月的光辉,才干在天、地、人之上。汉献帝是下了圣旨要把皇位让给曹丕,曹丕再三谦让,满朝文武多次劝进,曹丕才答应下来的,于是修筑受禅台,接受禅让。

三绝碑一是文表绝,二是书法绝,三是石刻绝,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书法。两碑字体均为隶书,它秉承前代篆书的规则,下起魏、晋、南北朝、隋、唐楷书的风范,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贵遗产,受到历代书家和文人的推崇。如东晋的王羲之,唐代的颜真卿、刘禹锡等。宋代的欧阳修最为虔诚,他多次来此临摹,并撰文纪念。现在,“受禅碑”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划拨专款修葺,已被很好地保护了下来。

然而三绝碑依然是寂寞的,它没有因为谁的造访而躁动。朝晖夕阴中,这块被千年风雨敲打过的青石,正以它的沉静和轩邈,给人无限的怀想。(魏综)

    下一篇
魏都网 版权所有 地址:许昌市魏都区天宝路666号 邮编:461000豫ICP备14003499号
业务电话:0374-5055526  值班电话:0374-5055526 邮箱:jinriweid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