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武德弘扬武术 生命不息习武不止 |
七旬老人的武术情缘 |
护城河畔习武的王东法。
传统武术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许多高手隐于民间。家住市区榆柳街的七旬老人王东法就是一位武林高手,老人自幼习武练拳,耍得一手好枪棒,是中国武术协会会员、国家二级拳师,也是当代太极名师陈伯祥的关门弟子。
王东法练了一辈子武术,做了一辈子的武术梦,对武术的热爱无以复加。如今,王东法虽然年过七旬,依然身体健硕,腕力过人,熟练地打出一套拳术,灵活地耍起一段大刀,更是不在话下。
□记者 冯子建 文/图
7月20日下午,暑气袭人。记者来到王东法家中,老人身材高大,面色红润,精神气质很好。在与老人握手的瞬间,记者真切感受到了长期习武之人的坚实臂力,从他的形态和动作,丝毫不像七旬老人。
“武术是我一生的爱好,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我这一生都和武术分不开。我的愿望就是将中华武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王东法说。言为心声,这些话语是老人的肺腑之言,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华武术的深情。
王东法回忆说,他是许昌市人,从小就喜欢武术,在自己七八岁的时候,当时社会上习武风气很盛,很多人都会耍枪弄棒。人们工作不忙的时候,还会一起切磋交流,以武会友。
“我那时看到很多人都在练武打拳,慢慢地,也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开始照着大人们的动作比划,也初步奠定了自己的武术底子。”王东法说,从此,他一发不可收的痴迷上了武术,不料竟成为坚守一生的爱好。
后来,王东法到河北承德从军,幸运地遇到了一位同样喜欢武术的教官王力福。得知王东法拥有武术功底,王教官对他格外关照。几年后,王东法复员回到许昌,在一次许昌地区武术赛事中,结识了丁国平、海松山等武术翘楚,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王东法看来,崇武尚德是中华武术的优良传统,武术之道是先修德后习武,武是心法,讲的是攻防,术则是架子、招式,讲究美观大方。人们习武的首要目的,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而不是恃强凌弱、报仇雪恨。
机遇青睐于有准备的头脑。1995年5月,一个偶然的机缘,王东法通过友人结识了当代陈氏太极拳小架领军人物——陈伯祥。幸运的是,武术功底深厚的王东法得到了陈伯祥的青睐,随后,正式成为了他的入室弟子,即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承人。
“根据太极拳的传承谱系,传内不传外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我很荣幸得到了太极宗师的认可,拜在他的门下学习拳术。”王东法说。由于得到了太极名师的悉心指点,再加上王东法武术功底扎实,天资聪慧,太极十三势很快就娴熟于心,灵活自如。
王东法说,中华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融进了道家、儒家、佛家诸多学说,太极拳也不例外。太极拳是中华文化之瑰宝,贯通天人合一、阴阳二气的生命哲学,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和中医经络学。人们经常练习传统武术,在强身健体、防身格斗的同时,还能够修身养性、砥砺性情,可谓是一举多得。
“练习太极拳不但能够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而且,在一招一式的反复学习中,深刻感知武术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王东法说。
当记者问起传统武术是否有实战作用、具备擒拿格斗的功能时,王东法斩钉截铁地说:“当然具备。传统武术都是古人在长期的摸索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招一式都具有实战效果。”说着,老人立马来了个双峰贯耳,并向记者讲解、分析制服对手的方法。
易武君是王东法的微信名字,对此,他解释说,易字取《易经》之文韬,武字取武术之武略,君为要求自己做个正人君子。“就是希望自己文武兼备,用君子的操守和德行习武练拳,崇德尚武。”王东法称。
对于武术的传承和弘扬,王东法有自己的想法,传统武术进校园不能停留在表面,更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习武趁年少,近年来,王东法打算收几个禀赋较高、可塑性强的孩子习武,免费教授他们传统武术和太极拳,好好地保护和传承下去,让下一代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更好地茁壮成长。
“学习武术天赋很重要,有了过人的天资禀赋,再加上名师的悉心教诲,自身后天的不懈努力,方可有望成为一代武术大家。”说起习武之道,王东法感慨地说。
在王东法漫长的七十余人生历程中,武术已经深深的融入他的血脉之中。从习武之中,他收获的除了健康的体魄,还有刚毅乐观的心态,一批志同道合的武友。对于王东法而言,生命不休,习武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