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徐绘川—— |
用“站起来的纸”传承三国文化 |
徐绘川和他的部分纸塑作品。
□记者 付家宝 通讯员 曹秋芳 文/图
说起咱许昌的三国文化,就不得不提到关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羽是“忠、义、勇”的化身,“武圣”关羽的地位甚至可以与“文圣”孔子并驾齐驱。在民间,造型各异的关羽画像、关羽雕塑更是层出不穷、精彩纷呈。这不,5月29日,记者在文峰街道办事处新许社区肉联厂家属院徐绘川老人家中,见到了一尊不同寻常的关羽塑像。
美髯、虎眉、凤眼,左手捋长须,右手持青龙偃月刀,身披绿袍,战袍上的纹路清晰可见……记者面前这尊高约一米的关公雕塑甚是威武、精致。如果不是徐绘川老人介绍,记者压根想不到这尊威风凛凛的关公塑像竟是纸做的。
“纸塑,原名‘拓’,即将纸张弄碎,制成纸浆,掺入糨糊、防腐剂等材料,简单制出骨架,然后用手慢慢捏出鼻子、眼睛等。盔甲等都是单独做好,然后再粘上去。你刚才看到的关公纸塑上关公战袍的纹路,是我将沥粉装入针管慢慢涂上去的,没有沥粉时一般用豆面代替。”徐绘川老人说,纸塑最难的地方是人物面部。脸是一个人的门面,眉毛怎么画,眼睛怎么画,不能错一点儿,否则就无法反映出一个人的神态。为了使关羽的面目更加传神,徐绘川老人不断揣摩关公的神态,甚至跑到灞陵公园仔细观察关公雕像。“粗略算下来,我创作了100多件泥塑和纸塑人物作品,大多是曹魏文化中的人物,但因为搬家没地方安置,有的送人,有的毁坏了。”提起往事,84岁的徐绘川老人叹息道。
谁能想到,这位创作出众多艺术作品的老人竟然没有受到过正规的美术训练。书法、绘画、泥塑、面塑、纸塑……徐绘川老人对于这些技艺可谓是样样拿手,纸塑更是他心中的“至宝”。
纸塑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支奇葩,相传在宋代就流传于民间。在各种造型艺术当中,纸塑具有取材简单,成本低廉,创作题材广泛,成型速度快,作品易于保存移动等许多优点。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纸塑艺术,为了使这项传统民间艺术发扬光大,徐绘川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纸塑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上。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8小时工作之外,徐绘川总是一头钻进自己的小屋里,忘记了节假日,忘记了吃饭和休息。冬天,窗外北风怒吼滴水成冰,他粘满纸浆的手指冻得僵硬;盛夏,室内酷热难耐蚊虫飞舞,他的身上被叮出一片又一片红斑。他沉浸在纸塑艺术的王国里,对这一切似乎全都浑然不觉。徐绘川从许昌流传的三国故事中获得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和灵感,创作了《关羽听风》《夜读〈春秋〉》等纸塑和国画作品。
由于喜爱,再加上虚心求教,勤学苦练,徐绘川纸塑水平越来越高,他的作品还曾在许昌博物馆参展。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徐绘川已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艰难探索了几十个年头。如今,年事已高的徐绘川老人虽然身体不如从前硬朗,但他对纸塑艺术的热爱没有减少半分。“咱许昌曹魏古城建的真不错,我要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争取创作更多、更好,能够反映曹魏文化、三国文化的纸塑作品。”徐绘川老人说。